一、简介

51单片机与PC之间的485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工业通信方式,它利用RS-485标准进行数据传输。RS-485是一种差分信号传输标准,具有较长的传输距离(可达1200米)和较高的抗干扰能力,适合于工业环境中的多点通信。

二、设计思路

2.1硬件连接

1. 51单片机端:

51单片机通常通过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与RS-485模块相连。
RS-485模块通常有A、B两根线(对应差分信号的正负),以及可能的GND(地线)和控制线(如DE/RE,用于控制发送和接收)。

2. PC端:

PC通过USB转RS-485适配器与RS-485总线相连。
适配器将USB信号转换为RS-485信号,并提供相应的驱动程序。

2.2 通信协议

波特率:通信双方必须设置相同的波特率。
数据位:通常为8位。
停止位:通常为1位或2位。
校验位:可以是无校验、奇校验或偶校验。

2.3 软件编程

1. 51单片机端:

配置UART模块,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
编写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程序。
控制RS-485模块的DE/RE引脚,以切换发送和接收模式。

2. PC端:

安装USB转RS-485适配器的驱动程序。
使用串口调试助手或其他通信软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设置与51单片机相同的通信参数。

2.4 通信过程

初始化:双方初始化各自的通信接口,设置通信参数。
握手:可能需要进行握手过程,确保双方准备就绪。
数据传输:单片机和PC之间通过RS-485总线传输数据。
错误检测:通过校验位或其他机制检测数据传输中的错误。
数据处理:接收方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2.5 注意事项

终端电阻:在RS-485总线的两端可能需要添加终端电阻(通常为120欧姆)以减少信号反射。
地线连接:确保双方有良好的地线连接,以减少共模干扰。
防雷保护:在工业环境中,可能需要添加防雷保护措施。

三、头文件选择与定义

用于8051系列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它使用了Keil C51编译器,这是一种专门为8051架构设计的C语言编译器。
#include <reg51.h>
这行代码包含了8051单片机的寄存器定义头文件。reg51.h是一个标准头文件,它定义了8051系列单片机的寄存器名称和位定义。
#include <intrins.h>

intrins.h头文件包含了用于8051单片机的内部函数,如循环移位等。这些函数通常是汇编语言编写的,可以直接在C语言中使用。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这里定义了两个宏,uchar和uint,分别代表unsigned char和unsigned int。这种定义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sbit P12=P1^2;

这行代码定义了一个位变量P12,它是8051单片机的P1端口的第2位(从0开始计数,所以P1^2实际上是P1.2)。sbit关键字用于定义一个单独的位。

char code str[] = "you are the best! \n\r";

这行代码定义了一个字符数组str,它存储了一个字符串常量”you are the best! \n\r”。code关键字用于告诉编译器这个数组应该存储在程序存储器(ROM)中,而不是数据存储器(RAM)中。\n\r是换行和回车字符,用于控制输出格式。

代码用途
在8051单片机的程序中,用于初始化端口和定义常量字符串。例如,P12可能会被用作一个输出引脚,而str数组可能会被用于串口通信,发送字符串到另一个设备或显示在终端上。

四、主函数

用于8051系列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它配置了单片机的串口通信,并通过串口循环发送字符串。
main()
{
    uint j;

定义一个无符号整型变量j,用于后面的延时循环。

    TMOD=0x20;

设置定时器模式寄存器TMOD。0x20表示定时器1工作在方式2(自动重装载模式)。

    TL1=0xfd; TH1=0xfd;

设置定时器1的低位和高位计数初值。这里的值0xfd用于设置定时器的计数初值,影响定时器的溢出时间,从而影响串口通信的波特率。

    SCON=0x50;

设置串口控制寄存器SCON。0x50表示串口工作在模式1(可变波特率),并且接收允许。

    PCON &= 0xef;

修改功耗控制寄存器PCON。这里的操作是清除SMOD位,用于设置串口的波特率。

    TR1=1;

启动定时器1。

    IE=0x00;

禁用中断。

    P12=1;

设置P1.2引脚的状态为高电平。

    while(1)
    {
        uchar i=0;

定义一个无符号字符型变量i,用于字符串数组的索引。

        while(str[i]!='\0')
        {
            SBUF=str[i];

将字符串中的字符逐个写入到串口缓冲寄存器SBUF。

            while(!TI);

等待发送中断标志TI变为1,表示发送完成。

            TI=0;

手动清除发送中断标志,准备下一次发送。

            i++;
        }

移动到字符串的下一个字符。

        for(j=0;j<50000;j++);

执行一个延时循环,延时的具体时间取决于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和编译器的优化设置。

    }
}

这个无限循环使得单片机不断地发送字符串,直到断电或重置。

代码用途
这段代码的主要功能是通过8051单片机的串口不断发送字符串”you are the best! \n\r”。这可以用于测试串口通信,或者在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中发送固定消息。每次发送字符串后,有一个较长的延时,这可能是为了避免接收端处理数据过快或者为了模拟实际应用中的发送频率。这

main()
{
    uint j;
    TMOD=0x20;
    TL1=0xfd;TH1=0xfd;
    SCON=0x50;
    PCON &= 0xef;
    TR1=1;
    IE=0x00;
    P12=1;
    while(1)
    {

        uchar i=0;
        while(str[i]!='\0')
        {
            SBUF=str[i];
            while(!TI);
            TI=0;
            i++;
        }

        for(j=0;j<50000;j++);
    }
}

五、仿真电路设计

为了设计一个基于51单片机的RS-485到PC的串口通信仿真电路,你需要以下几个关键组件和步骤。这种设计使得单片机能够通过RS-485接口与外部设备(如PC)进行数据交换。RS-485是一种标准的电气特性定义,用于实现多点通信系统。

5.1 关键组件

8051单片机:

核心控制单元,用于执行程序和处理数据。

MAX485芯片:

用于RS-485通信的转换器,将TTL电平信号转换为RS-485信号。

PC端的串口:

如果现代PC没有串口,可能需要使用USB转串口适配器。

连接线:

包括RS-485通信所需的双绞线。

电源:

提供稳定的供电,通常是+5V DC。

5.2 外围电路:

包括电阻、电容等基本电子元件,用于信号整形和电源滤波。
电路设计步骤

电路连接:

将8051单片机的串口TX和RX引脚连接到MAX485的TTL输入端。
MAX485的RS-485输出端连接至双绞线,进而连接至PC端的RS-485接口或通过适配器转换到PC的串口。

供电设计:

设计一个稳定的5V电源供应系统,为单片机和MAX485芯片供电。

编程和配置:

编写8051单片机的程序以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配置定时器用于串口通信的波特率设置。
使用串口中断服务程序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5.3仿真测试:

在设计完电路和编程后,使用仿真软件(如Proteus)来测试电路设计和程序。
确保数据可以正确发送和接收,调整程序和电路设计以解决任何问题。

5.4 实体构建:

在验证设计无误后,可以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或制作PCB进行更稳定的部署。

六、运行效果设置

6.1 PC串口COMPIM设置

6.2 串口调试结果(发送数据)

6.3 代码烧录

6.4 单片机-485-PC串口通信

6.5 虚拟串口设置

七、总结:

通过51单片机与PC之间的RS-485串口通信实验,学习者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7.1 通信协议的理解

RS-485标准:学习RS-485通信协议的特点,包括差分信号传输、多点通信能力、长距离通信等。
串口通信:理解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等。

7.2 硬件接口设计

电路设计:学习如何设计一个包含单片机、RS-485转换器(如MAX485)和PC串口的电路。
接口连接:掌握如何正确连接单片机与RS-485芯片,以及如何通过双绞线连接到PC。

7.3 编程技能

单片机编程:学习如何在51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串口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中断处理:理解并实践如何使用中断来处理串口数据的接收,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
定时器使用:学习如何使用定时器来生成串口通信所需的波特率。

7.4 调试和测试

仿真测试:使用仿真软件(如Proteus)进行电路和程序的测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
实际搭建:在面包板或PCB上实际搭建电路,学习如何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际工作系统。

7.5 问题解决能力

故障排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通信问题时,学习如何使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工具进行故障排查。
系统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对电路和程序进行优化,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效率。

7.6 应用开发

数据处理:学习如何在单片机和PC之间传输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系统集成:理解如何将单片机系统与PC软件(如使用Python、C#等编写的应用程序)集成,实现更复杂系统功能。
通过这个项目,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和硬件设计技能,还能够提升编程和系统集成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应用等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