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控制:物理人机交互控制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及其解决思路

        物理人机交互控制中的不稳定性是指在机器人或相关物理系统与人类进行交互时,系统行为表现出的一种非预期、不可控或难以预测的动态特性。这种不稳定性可能源于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硬件的缺陷、控制算法的局限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等。

image.png

物理人机交互控制中的不稳定性可能表现为:

运动不稳定:机器人在执行动作或响应人类指令时,其运动轨迹、速度或加速度可能出现非预期的波动或变化,导致交互过程不平稳或难以控制。

响应延迟:由于系统处理速度的限制或传感器数据的误差,机器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人类的操作或指令,导致交互过程中的时间延迟。

控制精度下降:由于环境噪声、系统误差或交互过程中的干扰,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可能下降,无法准确执行预期的任务或动作。

接触力波动:由于弹性环境的变形和恢复特性,机器人在与其接触时可能会遭受到不断变化的接触力。这种接触力的波动可能导致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不稳定,难以精确控制。

位置偏差:机器人试图与弹性环境建立稳定接触时,由于环境的弹性,机器人的实际位置可能与其预期位置之间存在偏差。这种位置偏差可能随着接触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使得机器人难以准确执行预定任务。

Featured-Robotnik_RB-ROBOUT_768x768.png

为了证明机器人与弹簧阻尼墙壁碰撞是不稳定的,可以模拟这样的系统并观察其行为。假设机器人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墙壁移动,墙壁具有弹簧和阻尼特性。使用MATLAB脚本来模拟这个过程。

% 参数设置  
m = 1; % 机器人的质量  
k_robot = 10; % 机器人的阻抗控制刚度系数  
c_robot = 2; % 机器人的阻抗控制阻尼系数  
k_wall = 1; % 墙壁的弹簧刚度系数  
c_wall = 0.5; % 墙壁的阻尼系数  
x_target = 1; % 机器人的目标位置  
v0 = 0.5; % 机器人的初始速度  
dt = 0.01; % 时间步长  
t_end = 10; % 模拟的总时间  
  
% 初始化变量  
t = 0:dt:t_end; % 时间向量  
x = zeros(size(t)); % 机器人的位置  
v = v0 * ones(size(t)); % 机器人的速度  
f_robot = zeros(size(t)); % 机器人受到的力(阻抗控制产生的力)  
f_wall = zeros(size(t)); % 墙壁对机器人施加的力(弹簧阻尼力)  
is_contact = false(size(t)); % 记录机器人是否与墙壁接触  
  
% 设置初始位置和速度  
x(1) = 0; % 假设机器人从原点开始  
v(1) = v0; % 初始速度  
  
% 模拟碰撞过程  
for i = 2:length(t)  
    % 使用前一步的位置和速度来计算当前步的力和加速度  
    e = x_target - x(i-1); % 位置误差  
    f_robot(i-1) = -k_robot * e - c_robot * v(i-1); % 阻抗控制力  
      
    % 检查机器人是否与墙壁接触  
    if x(i-1) <= 0  
        is_contact(i-1) = true; % 记录接触状态  
        f_wall(i-1) = -k_wall * x(i-1) - c_wall * v(i-1); % 墙壁对机器人的力  
    else  
        is_contact(i-1) = false; % 记录未接触状态  
        f_wall(i-1) = 0; % 墙壁对机器人的力(当机器人未与墙壁接触时)  
    end  
      
    % 计算加速度,更新速度和位置  
    a = (f_robot(i-1) + f_wall(i-1)) / m; % 加速度  
    v(i) = v(i-1) + a * dt; % 更新速度  
    x(i) = x(i-1) + v(i-1) * dt; % 更新位置,注意这里使用v(i-1)  
end  
  
% 绘制结果  
figure;  
subplot(3,1,1);  
plot(t, x);  
xlabel('Time (s)');  
ylabel('Position (m)');  
title('Robot Position vs. Time');  
grid on;  
  
subplot(3,1,2);  
plot(t, v);  
xlabel('Time (s)');  
ylabel('Velocity (m/s)');  
title('Robot Velocity vs. Time');  
grid on;  
  
subplot(3,1,3);  
plot(t, f_robot, 'b', t, f_wall, 'r--');  
legend('Robot Force', 'Wall Force');  
xlabel('Time (s)');  
ylabel('Force (N)');  
title('Forces Acting on the Robot');  
grid on;

untitled1.jpg

这个程序模拟了一个基本的物理系统,其中机器人受到目标位置的阻抗控制力和墙壁的弹簧阻尼力。以下是程序运行结果体现出的物理现象:

位置变化:机器人从初始位置(假设为原点)开始,尝试向目标位置(在本例中为1米)移动。当机器人接触到墙壁(即位置x变为0或更小)时,它由于墙壁的弹簧阻尼作用而无法继续向前移动。如果机器人的初始速度足够高,它可能会在接触墙壁后反弹,但由于阻尼作用,这种反弹会逐渐减弱,直到机器人最终停在墙壁上。

速度变化:机器人的初始速度是设定的正值(在本例中为0.5 m/s)。当机器人接近墙壁时,速度会开始减小,因为墙壁的力开始阻碍其运动。如果机器人与墙壁发生碰撞,速度可能会暂时变为负值,表示反弹。由于阻尼作用,机器人的速度会逐渐减小到零,表示它最终停止移动。

力的变化:蓝色曲线表示机器人受到的阻抗控制力,该力试图将机器人推向目标位置。红色虚线表示墙壁对机器人施加的力,它是一个弹簧阻尼力,当机器人接近或接触墙壁时变得显著。在机器人接近墙壁时,阻抗控制力和墙壁力会相互作用,导致机器人减速并最终停止。如果机器人反弹,这些力会再次改变,以反映新的运动状态。

通过这些图表,可以观察到机器人与墙壁的交互过程,包括机器人如何尝试达到目标位置、如何与墙壁发生碰撞、以及如何通过墙壁的弹簧阻尼作用最终停止运动。这个模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物理系统示例,用于展示阻抗控制和弹簧阻尼力如何影响机器人的运动。

接下来可以在频域范围内分析机器人不同期望阻抗参数的频率特性,需要明确阻抗控制在机器人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它决定了机器人如何响应外部环境的力。机器人的阻抗通常由其刚度、阻尼和惯量等参数决定。

阻抗控制模型:阻抗控制模型通常描述的是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这个模型可以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或基于力的阻抗控制。在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中,目标位置和速度被发送到电机,并通过阻抗特性进行调整。而在基于力的阻抗控制中,机器人的电机处于力矩模式工作,需要直接计算所需的力矩。

传递函数的推导:传递函数描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在阻抗控制中,输入通常是期望的位置或力,而输出是实际的位置或力。通过阻抗控制模型,可以推导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设置不同阻抗参数:在MATLAB中,可以为刚度、阻尼和惯量设置不同的值,以观察它们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影响。这些参数的选择应基于实际应用的需求,例如,对于需要精确位置控制的任务,可能需要较高的刚度;而对于需要柔顺交互的任务,可能需要较低的刚度和较高的阻尼。

绘制频率响应:使用MATLAB的bode函数,我们可以绘制出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幅频特性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大小,而相频特性描述了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相位延迟。通过比较不同阻抗参数下的频率响应图,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带宽、共振频率等特性。

      为了更详细地展示如何在MATLAB中分析机器人不同期望阻抗参数的频率特性,首先,需要定义一个阻抗控制模型的传递函数。使用一个二阶系统来表示阻抗,其中包含了刚度(( k ))、阻尼(( b ))和惯量(( m ))参数。将设置几组不同的阻抗参数,并使用MATLAB的tf函数创建对应的传递函数。然后,使用bode函数绘制这些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以便比较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将分析和解释绘制的频率响应图,讨论刚度、阻尼和惯量参数如何影响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以下是完整的MATLAB程序:

% 定义阻抗控制模型的参数范围  
k_values = [100, 200, 500]; % 刚度值  
b_values = [10, 20, 5]; % 阻尼值  
m_values = [1, 2, 0.5]; % 惯量值  
  
% 初始化图形窗口  
figure;  
hold on; % 保持图形,以便在同一个窗口中绘制多个曲线  
  
% 循环遍历不同的阻抗参数组合  
for i = 1:length(k_values)  
    for j = 1:length(b_values)  
        for l = 1:length(m_values)  
            % 提取当前参数组合  
            k = k_values(i);  
            b = b_values(j);  
            m = m_values(l);  
              
            % 定义阻抗控制模型的传递函数(二阶系统)  
            num = [k, b, m]; % 分子多项式系数  
            den = [1, 0, 0]; % 分母多项式系数(对应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  
            sys = tf(num, den); % 创建传递函数对象  
              
            % 绘制Bode图  
            bode(sys); % 设更清晰地显示曲线  
            grid on; % 添加网格线  
        end  
    end  
end  
  
% 添加图例  
legendString = arrayfun(@(k, b, m) sprintf('k=%d, b=%d, m=%.1f', k, b, m), k_values, b_values, m_values, 'UniformOutput', false);  
legend(legendString{:}); % 使用动态图例字符串  
  
% 添加标题和轴标签  
title('不同阻抗参数的频率响应');  
xlabel('频率 (rad/s)');  
ylabel('幅值 (dB)'); 
% 设置频率范围(可选)  
bodemag(sys, 'FreqRange', [0.1 100]); % 设置x轴频率范围为0.1到100 rad/s,以便更好地观察感兴趣频段内的响应  
  
% 显示相位信息(可选)  
phase(sys); % 在新的图形窗口中显示相位响应  
title('相位响应');  
xlabel('频率 (rad/s)');  
ylabel('相位 (deg)');

untitled2.jpg

      仿真结果可以得到一个包含多条频率响应曲线的图形,每条曲线对应一组不同的阻抗参数。可以通过比较这些曲线来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影响。例如,可以观察刚度增加时共振频率的变化,或者阻尼增加时系统对高频噪声的抑制能力。

那么机器人与环境耦合时会发生不稳定性行为,可以采用传统分析工具来进行稳定性分析,涉及机器人控制系统与柔性环境系统的反馈互联稳定性。

% 定义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num_robot = [1]; % 分子系数  
den_robot = [1, 2, 1]; % 分母系数  
G_robot = tf(num_robot, den_robot);  
  
% 定义柔性环境系统的传递函数  
num_env = [1]; % 分子系数  
den_env = [1, 0.5, 0.25]; % 分母系数  
G_env = tf(num_env, den_env);  
  
% 建立反馈互联模型  
C_feedback = feedback(G_robot, G_env);  
  
% 绘制Nyquist图  
figure;  
nyquist(C_feedback);  
grid on;  
title('反馈互联系统的Nyquist图');  
  
% 分析Nyquist图判断稳定性  
% 注意:这里只是一个示意性的稳定性分析,实际分析需要更详细的观察Nyquist图  
% 如果Nyquist曲线不包围(-1, 0)点,则系统稳定

untitled3.jpg

在MATLAB中,分析控制系统稳定性常用的工具包括Control System Toolbox中的一系列函数和图形绘制功能。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具和方法:

Nyquist图(奈奎斯特图):

使用nyquist函数绘制Nyquist图(极坐标图),用于观察闭环系统极点的分布,从而判断稳定性。通过观察Nyquist曲线是否包围点(-1, 0)来判断稳定性。

Bode图(伯德图):

使用bode函数绘制Bode图(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用于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通过观察幅频曲线是否穿越0dB线和相频曲线是否穿越-180°线来判断稳定性。

极点分析:

使用tf2zp函数将传递函数转换为零极点增益形式,提取出系统的极点。检查所有极点是否都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如果是,则系统稳定。

根轨迹:

使用rlocus函数绘制根轨迹图,用于分析系统参数变化时闭环极点的移动情况。通过观察根轨迹是否全部位于复平面的左半部分来判断参数变化范围内的稳定性。

时域响应分析:

使用step、impulse或lsim函数绘制时域响应曲线,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通过观察响应是否收敛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裕度分析:

使用margin函数计算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这些指标用于评估系统接近不稳定的程度。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越大,通常意味着系统越稳定。

特征多项式分析:

对于状态空间模型,可以直接分析特征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使用eig函数计算状态矩阵的特征值,检查它们是否都具有负实部。

参考文献:

【1】Duchaine V, Gosselin C. Safe, stable and intuitive control for physical human-robot interaction[C]//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EEE, 2009: 3383-3388.

【2】Li H Y, Dharmawan A G, Paranawithana I, et al. A control scheme for physical human-robot interaction coupled with an environment of unknown stiffnes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2020, 100(1): 165-182.